close

廣州日報數字報

廣州,史上的那些個第一

1992年,中國郵政發行瞭一套《媽祖》郵票,全套一枚。畫面上是矗立在湄州島湄峰上的巨型媽祖石雕。當時集郵文化仍很盛行,但記者所在的北方小城,一眾郵友覺得奇怪:這人很出名嗎?為什麼給她發郵票?

時間一晃就進入瞭新世紀,當越來越多國人的足跡行遍萬裡海疆且走出國門,常驚奇地發現,當年那個郵票上誰都不認識的女人原來到處都是她的像。

在廣州南沙的塘坑村裡也有一座小小的天後廟,據說始建於明代,是廣州最早的天後廟。

文、圖/廣州日日本哈密瓜禮盒|日本哈密瓜禮盒批發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除署名外)

既是泰國榴槤|泰國榴槤批發海神廟宇也是村中“會堂”

南沙街塘坑村塘坑中街29號的這座天後古廟,遠不如虎門口大角山上的那座全球同類建築規模之最的天後宮宏大。它不過是一座小小的房子,坐北朝南,面闊三間9.8米,深兩進13.4米,占地面積131.32平方米。兩進均為人字封火山墻,碌灰筒瓦,綠琉璃瓦當,滴水剪邊。墻由青磚砌成,花崗巖石腳。廟門前西側有一口花崗巖井口,紅砂巖井身的石井,據說仍時有村民取水。

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傢委員會委員黃利平告訴記者,這座天後古廟始建於明代,是廣州現存最早的天後廟。特別有意義的是,廟中現保存一方清代嘉慶三年的石刻,高1.45米,寬0.48米。它告訴瞭我們許多史籍不載的歷史。

黃利平分析說,從碑文可見,塘坑村的這座天後古廟是“吾鄉拓基之始所由建也”,即始建應在明代中期。由此可知珠江口地區天後崇拜在明代中期已普遍存在,並深入根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碑文中有“今者民和年豐,風淳俗樸,烽煙陸靖,溟渤瀾安,是則神之寔造福於鄉人而與吾鄉相始終也”的字樣,可知在當時的人們心中,天後可以在生活的各方面發揮作用,是無所不能的神,其“法力”的作用范圍遠不止水神所轄的領域。比如,村民在幾次大旱災期間都在此求雨,據說效果很好。因此,天後廟也成瞭村裡的議事中心,“凡鄉有事,必議於廟中,事無不立,鄉人賴之”。這顯示出珠江三角洲天後信仰的獨特風采。

廣州南沙早有祭祀天後的記載。據《粵海關志》記載,在鴉片正史戰爭時官府的軍營如上橫檔炮臺就建有天後古廟。歷史上南沙的村莊幾乎都曾有自己的天後廟。對村民來說,它們當然是供奉神靈的廟宇,但也同樣是一墻之隔的“鄰居”,是每日路過的小屋。如此而已。

南沙黃閣鎮蓮溪村丹桂路,還有一座相傳建於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的天後廟。關於它,又有一個美好的故事:相傳天後雲遊路過此地,見田園秀麗,風景迷人,頗為鐘情。有一段時間,黃閣開村始祖麥必榮路過月嶺山下,常隱約聽聞荊棘叢中有錚錚鑿石之聲,不明就裡,也沒主動去查看。一天鑿石聲忽然停止,他壯膽撥開荊棘一看,有一座嶄新的小廟,裡面供著一尊天後的玉像。他大喜說道:“有村必有廟,有廟村安寧,何況其廟自然所賜”。於是他對其重加修整擴充,名為“天後古廟”。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人們將原來幾十平方米的小廟擴建為近千平方米,稱為大廟。當時廟內的木雕、磚雕、灰塑、泥塑、鐵鑄等裝飾構件用料上乘,做工精美,聲名遠揚。

1889年天後宮再度重修,其後20年間是它香火最鼎盛的時期。很可惜,後來軍閥混戰,日寇侵華,天後古廟蕩然無存,隻剩下門外桂樹。上世紀80年代,村民在原址重建天後廟,雖然規模較小,但“七星伴月”舊貌重現還是令人高興的。

“九牧林傢”之後出生與眾不同

櫻桃禮盒台北|櫻桃禮盒批發台北後姓林名默,又稱林默娘。

還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段子:北方地區一些腦筋活絡的市場營銷人員,初次見到福建、廣東口音的生意人,有時主動稱呼“林先生”“黃先生”。對方詫異,他便哈哈一笑:你們那裡,不是姓林,就是姓陳、姓黃啦!

段子自然是段子,畢竟源自生活。作為中國第十六大姓,“林”是個典型的東南姓氏。光是福建、廣東、中國臺灣,林姓占全國漢族林姓人口的60%。兩晉之交林、陳、黃、鄭、詹、邱、何、胡“衣冠八姓入閩”,奠定瞭今天林姓分佈的大格局。

江山代有才人。時間進入瞭唐代,處於東南一隅的福建地區經濟文化開始振興。以林蘊、林藻等人為代表的閩中士子通過科舉考試率先走出福建,邁出瞭福建文教振興的第一步。此時,林姓也發展為泉州的第一大姓。天寶年間曾任檢校太子詹事的林披,有九個兒子都當上瞭刺史,時人稱為“九牧林傢”。自唐至今他們的後裔繁衍眾多,廣泛分佈於閩、臺各地。

林默娘就是“九牧林傢”的後裔,是一位由人上升為神的傳奇人物。她是北宋建隆至雍熙年間(960~987年)人,祖籍福建莆田湄洲島。據林氏族譜記載,媽祖是林披第六子林蘊七世孫女。傳說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裡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照耀得島嶼上的巖石發紅。因此,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特別疼愛。

林默娘自小在海邊長大,精熟水性,有著高超的遊泳和駕舟技能。她靠著一身本領,不懼風浪,在惡劣的天氣中經常腰懸桅燈,單舟出海,在大風大浪中營救遇險的漁船或商船。遇到無法出海的惡劣天氣,她就會站在屋頂或登上湄洲頂峰,高舉火把或燈籠,為迷航的船隻引領方向。宋雍熙四年(987年),林默娘因出海救人,不幸葬身大海,年僅28歲。此後,林默娘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至今,林氏宗親仍稱媽祖為“姑婆”“姑婆祖”“天後聖姑”“天上聖母姑婆”等。

至今滄海上無處不馨香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關於林默娘的事跡和傳說,在宋、元各代的古籍及小說中都有很多記載。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爵位由“夫人”“妃”至“天妃”,立廟京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封“天後”並列入國傢祀典,進行春秋祭祀。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現在有4000多座媽祖廟,媽祖信眾2億多人。

黃利平認為,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遺存中,天後廟是最有代表意義的文物,“在中國1.8萬公裡的海岸線上,南至海南、廣西,北至遼東半島,生活在遼闊的濱海地區的中華民族有著一個共同的信仰,這就是保佑沿海地區人民的天後,它是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一端人民共同信奉的神”。可以說沒有一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港口處沒有天後廟,僅香港地區就有70餘座天後廟。

“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學者劉福鑄說,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媽祖宮廟題詠是南宋狀元黃公度作於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的《題順濟廟》。而宋代仙遊人廖鵬飛是第一位為媽祖祭祀活動撰寫迎享送神歌辭的文人,他在1150年寫下這樣的文字:“歲歲祀兮民樂康,居正位兮福無疆”。

媽祖從東南沿海的福建發端,在地理方面不僅可以東北交通日本、高麗等東北亞各國,還可以南通南洋各地,兼有東、南海之利。媽祖信仰北進南伸閩、廣、浙、淮,甚至隨著元代漕運而北達直沽,在海南島瓊山、萬州、崖州等沿海各地也出現瞭媽祖廟。明初轟動一時的鄭和七下西洋又將媽祖崇拜推向一個高潮,各地媽祖廟大量修建、重建。“至今滄海上,無處不馨香”,大傢為什麼感念媽祖,或許是因為她以看似普通人的力量,做出瞭超越所有人之上的壯舉,她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yq842ua48 的頭像
    kyq842ua48

    文婉的好康推薦

    kyq842ua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